大家都在搜

李奇霖:银行资本金的“衰退陷阱”



  来源:联讯麒麟堂

  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 首席宏观研究员 李奇霖 

  联讯证券宏观组 常娜

  一、银行资本困境迫在眉睫

  2018年我国银行资本承压,原因主要有二:

  第一,数据来看资本充足率虽然没有明显恶化,但是如果拆分来看,无论是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的增速都在下降,根据银监会要求,到18年底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要达到7.5%、8.5%和10.5%,系统重要性银行分别再加1个百分点,银行达标压力加大。

  根据wind数据,2018年我国上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出现下降,从13.28%变成13.13%。

  然而上市银行都是大行,为了了解中小行的情况我们以发行同业存单时候银行披露的数据统计,剔除资产规模2万亿以上的大行,共找到511个有效样本,这些银行的资产规模如图表【3】所示,大部分资产在2千亿以下。从数据上来看,这些中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算数平均值从2015年的14.33%下降到14.09%,2017年进一步降到13.98%,截至2017年这511家中只有8家没有达到10.5%。

  根据wind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上市银行资本都在稳步上升,但是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的增速出现回落的趋势,二级资本在2015和2016年有所回升,虽然从资本的数值上来看,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还在合理范围,但是从增速上来看已经呈现颓势。

  根据wind各上市银行2018年半年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上市银行一级核心资本、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占比分别是78.5%、5.1%和16.4%。按照《巴塞尔协议3》的设计,银行资本结构的最优情况应该是71.4%,9.5%和19.1%。由此对比来看目前我国上市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偏多,其他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偏少。

  资管新规以后各银行理财都净值化,并且期限都明显缩短,根据中国理财网,当前银行发行的理财规模大部分缩短到1年以内,且不允许期限错配,资本债的期限一般较长(大部分在5年以上),银行之间通过银行理财互持的难度加大。

  根据《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报告》数据,2017年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余额29.54万亿,其中资产配置中非标准化债券类资产占16.22%,总规模约4.8万亿,再按照机构来分类,我国上市银行发行的理财规模大概是22万亿,非标如果也按照占比16.22%计算,上市银行资产配置中非标资产是3.6万亿,假如这些资产原来都按照25%计提,则计提风险加权资产0.9万亿,回表以后按照100%计提就是3.6万亿,多计提2.7万亿,根据wind数据2017年我国上市银行风险加权资产是93万亿,风险加权资产增加3%,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分别从10.89%、11.14%和13.86%下降到10.59%、10.82%和13.47%。资本充足率下降了0.4%。

  但是上市银行都是大银行,我们按照每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下降0.4%来估计中小银行的情况,样本中511家中小银行中资本充足率不达标的数目将从8家上升到22家。

  二、银行资本可能陷入“衰退陷阱”

  从公式上看,银行增加资本充足率有两个途径,第一就是减小分母,也就是减少风险资产:要么缩减资产规模,要么投资那些风险计提较少的资产。第二就是增加分子,也就是资本。

  但是缩减资产规模或者投资风险计提较少的资产可能会影响银行的营收或利润,利润减少会影响银行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从而影响银行资本的增加,也就是影响资本充足率中分子的增加。形成“缩减风险加权资产—利润减少—资本减少—资本充足率降低—进一步缩减资产”的“衰退陷阱”。

  很多情况下这种衰退是行情导致的,尤其是大面积银行资本金不足的时候,解决方法一般是采取外部手段来补充资本,所以银行的资本周期一般是一个五阶段模型:扩张期、过渡期、衰退期、过渡期和强制补充期。最终经过强制补充期后银行资产重组,控制负债和高风险资产的规模后重振旗鼓,或者休养生息等待行情好转。

  从核心一级资本情况来看,目前我国A股上市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净额增速和核心一级资本净额增速如图表【9】所示,从2015年到2018年上半年,我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周期是处于“衰退、过渡和强制补充”交叉重复的过程:

  2015年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增速收缩,同时银行的资本增速也在收缩,进入衰退期(每一条线最上面一段)。

  2016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开始回升,银行资本进一步下降,进入过渡期。银行开始意识到资产规模和资本补充速度都开始下降,为了避免进入“衰退陷阱”银行开始尝试新的业务或者重新重视一些以前没有重视的业务,试图通过扩展新业务的方式来改善盈利,补充资本。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这个阶段开始重视零售、小微等业务,大力推行消费贷。这些业务相对于银行以前热衷的住房抵押贷款和普通对公来说,零售和小微的风险权重都是75%,高于住房抵押50%,低于普通对公100%。总体上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开始回升,但是资本增速依然在下降,资本充足率进一步恶化。

  靠提高盈利的未分配利润来补充资本不能立竿见影,2017年各银行又纷纷开始控制风险加权资产的增速,风险加权资产增速再次回落,进入过渡期。而这段时期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和一级资本的增速虽然在回落但是回落的速度慢了下来。但是总资本增速却出现了回升,说明此时银行纷纷用二级资本工具在补充资本,总资本进入强制补充期。

  二级资本补充工具主要有二级资本债。二级资本债的好处是发行门槛比较低,对一般银行来说没有特别明确的门槛限制,不是上市银行也能发,根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9月13日我国共发型了557只二级资本债,总融资额2.7万亿,2017年集中发行127只,融资4800亿。

  2018年上半年银行的风险加权资产和资本再次同时回落,重新进入衰退期,从整个过程来看,我国银行尚未挣脱出“衰退陷阱”,并且在补充资本的过程中最多用的是二级资本工具,急需一级资本工具。

  一级资本又分成核心一级资本和其他一级资本。

  核心一级资本补充手段主要有三大类: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普通股和资本公积以及一般风险准备。

  一般风险准备——增加计提一般风险准备

  一般准备是从利润中强制提取一笔钱,专门用来弥补银行可能存在的潜在损失,根据财政部的规定2012年起,我国银行一般风险准备不低于风险加权资产年末余额的1.5%。

  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银行内生性资本补充方法

  最好的也是最简单的当然是增加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来通过银行自身的内生性盈利来补充资本。

  盈余公积是从企业经营利润中拿出一部分用于企业发展的资金,分为强制性法定盈余公积(当年利润的10%,累计达到注册资本的50%以后可以不再强制提取)和非强制性的任意盈余公积,盈余公积可以用来弥补企业亏损或者转增股本。未分配利润是银行在提取盈余公积和一般准备后剩余的利润。

  所以从这些指标上来看,一般风险准备和盈余公积都有一定的强制性,规定了标准和范围,所以它们整体比较稳定,银行靠内生能力补充资本的指标主要看未分配利润,根据wind数据2018年中报我国上市银行的未分配利润大概占风险加权资产净额的5%,加上盈余公积约占6.2%,再加上一般风险准备是7%-8%。

  增加普通股、资本公积——IPO、定增

  普通股和资本公积是核心一级资本,普通股很好理解就是银行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所有权凭证,资本公积就是属于股东的,不是生产经营赚来的,主要是银行发行股票或者其他带有权益性质的金融产品带来的溢价收益。比如发行股票的时候,发行价是20,实际票面价值是1元,则1元是所有者权益,剩下的19元是资本公积。还有股东捐赠的资产、政府拨款、关联交易中一些利得,企业资产重估的增值部分,非现金资产对外投资评估增值部分,外币股本投资因为汇率变化带来的损益等。

  综上来看,盈余公积和一般风险准备一般是稳定的,未分配利润从现在银行的经营情况来看也指望不上,所以增加核心一级资本的方法只有普通股或者资本公积,方法就是IPO或定增等权益工具,IPO或者定增的问题就是门槛较高,而且受政策影响较大,随着严格发审以后,银行的过会也遇到阻碍,今年共有20家银行曾排队上市,存在部分撤回申请、取消审核的情况,只有成都银行、长沙银行和郑州银行三家成功过会。

  我国的其他一级资本工具主要是优先股、可转债和永续债,在一定条件下其他一级资本可以转换为核心一级资本,这种设计主要是为了在银行核心一级资本不够用的时候进行补充。

  优先股在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等于或者小于规定的标准的时候(普通银行7.5%,系统重要性银行8.5%)。

  可转债比优先股更复杂一些,首先在发行的时候可转债就可以增加部分资本公积,因为可转债是带有期权合约的债券,本身兼具债权和股权属性,将他股权和债权分开,发行获得的总值中不附带认股权且其他条件相同的公司债券公允价值的部分计入负债(大概是八十块左右),剩下的部分计入资本公积(大概发行额的20%左右),算其他一级资本。另外,在达到转股条件(一般是股价持续一段时间高于某一标准就强制转股)后可转债可以转为普通股,成为核心一级资本。

  永续债就是无固定期限,内含发行人赎回权的债券。

  综合来看,我国银行资本工具的问题主要在几个方面:一是品种少,资本补充工具匮乏,尤其是适合中小银行的一级资本补充工具。二是发行难,尤其是资管新规以后,资本补充工具由于期限长、风险大更难作为普通债券流通,机构投资热情不高。

  比如定增、IPO受政策影响较大,且不可持续。用银行利润积累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的方式要看行情和银行的经营能力,一般短时间内不容易有明显成效。增加一般风险准备和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不利于恶化银行报表,影响银行未来盈利。发行优先股、可转债、永续债等门槛较高,发行成本也不低。

  三、他山之石:国外资本补充工具

  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的银行资本工具逐渐增多,截至2014年全球新型资本工具发行累计3500亿美元,其中其他一级资本工具1100亿,二级资本工具2400亿,单笔发行规模也从3亿增加到10亿左右。

  从发行方的角度上来看,发行哪种资本工具来补充资本有几个重要的关注点:第一是发行资质,第二是发行成本。

  从发行资质来看,权益类工具,可以转为普通股的工具一般是上市银行才能发行,因为要求期债券可以转为可以流通的普通股是上市银行才具备的特征。债权性的工具一般门槛低一些,非上市银行也能发。

  在某些条件下一些非上市公司也能发行可转债,《中国证监会关于开展创新创业公司债券试点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明确了“非公开发行的创新创业公司债,可以附可转换成股份的条款”,在一定程度下放开非上市银行发行应急可转债或许也是一些非上市中小银行补充资本的重要方式。

  从发行成本上来看,发行价格是包含风险溢价的,也就是债券的风险越高,价格应该越高,从吸收损失和受偿顺序上来看,越内层的资本(核心一级资本在其他一级资本内层,其他一级资本在二级资本内层)先吸收损失,后受偿,所以风险高,所以如果发行债权性的资本工具,那成本应该是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二级资本。

  从风险角度考虑,资本债是一种风险很高的产品,15年欧元区的应急可转债中只有四分之一被信用评级机构惠誉给予投资评级,可以说是银行发行的风险最高的产品之一,包括转股或者减计条款,尤其是停止支付利息、减计条款等对一般投资者来说风险较大,风险溢价也较高,在欧元市场高级银行债的利率在1%以下,但是资本债的利率通常可以高达6%-7%。在如此高的利率之下,目前欧洲市场的资本债并不太受待见,根据金融行为监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的数据,2009到2013年期间英国共有523.5亿英镑的应急可转换债券发行,德意志银行的债券交易价格仅是面值的77%。

  并且资本债比一般债券更复杂,正常情况下一般不鼓励个人投资者购买,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已经禁止向大众市场投资者出售这些复杂的混合工具,从目前来看投资者主要包括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公司、主权基金、养老金等专业机构和部分私人银行中的高净值客户。

  从投资者的角度上来看,资本债的优势在于利率高,但是同时风险也高,并且银行对支付利息、减记和转股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也就是说银行承诺的高利息也未必能够支付,所以在其他国家投资者对资本债的态度都较为谨慎,从我国的行情来看,资本债也不是一种非常好的投资工具。

  从状态来划分,资本债一般有三种状态:第一是没有达到触发条件,按照高息支付直到银行赎回,这是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最好的状态。但是银行发行资本债的时候可能本身就经营不太好,不能用未分配利润来补充资本而需要外部补充,而补充外部资本的代价是高利率,反而会增加银行的财务成本进一步恶化它的利润。这种情况下银行可能会存在利息支付困难的情况,资本债的发行反而会加速银行的危机,并且一旦资本债利息支付困难的消息传出,对银行的投资者和储户来说都是很大的事情,可能会进一步引发市场恐慌,产生不利的后果。

  如果银行的经营进一步恶化,资本达到了触发条件,按状态一般有两种:一是转股,二是减记。

  如果银行互持转股型资本债会导致资本匮乏向流感一样在银行系统中传染。我国证券市场最大的投资者是银行,根据中债登债券托管数据,银行持有80%的债券,作为投资者的银行,持有股票的风险资本计提是1250%,也就是如果银行持有其他银行发行的转股型资本债,一旦转股投资者的资本充足率会迅速恶化。比如A银行发行了一批应急可转债,B银行购买了一部分,如果A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恶化到触发条件,可转债转股,B银行持有的可转债就从25%(原始期限三个月以上的中国其他商业银行债券)、100%(中国其他商业银行的次级债券)的资本计提变成1250%,B银行的资本充足率迅速恶化。

  如果减记型资本债发生减记,投资人面临本金和利息全部损失的风险。

  按照类型来划分,国外的资本补充工具主要有三种,超长期的债券工具(信托有限证券)、转股型资本债和减记型资本债三种。

  (一)超长期债券工具:信托优先证券(Trust Preferred Securitise)

  信托优先证券是金融机构先成立一个信托,然后再向该信托发行债券,这种债券的特点是:第一,通常都期限较长(30年或以上),第二,允许发行人提早赎回,按照固定或浮动利率付息,到期按票面价值支付。第三,允许延期支付利息,最长可允许长达5年延期利息支付。第四,支付给信托的利息可以抵税,有税收优惠。

  比如08年花旗银行以3010亿美元资产做担保,向美国政府发行的200亿美金信托优先证券,获得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ARP)的救助,当时美国花旗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已经低于4%,发行这笔信托优先证券后快速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帮助花旗银行安然度过危机,之后2009年花旗还钱并且终止担保,美国财政部仍保留22亿美元信托优先证券作为利息,并于2010年出售,利率11%,还不算花旗支付的承销费、法律和会计师的咨询服务费等。

  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主要是为了以资本规模为标准来控制银行资产过度扩张,银行规模扩张就是白色部分的负债和深灰色部分的资产不断扩张的过程,但是这个扩张不能无限,如图表【14】所示,监管就是通过控制银行资本(浅灰色中的部分)占风险加权资产(深灰色资产的加权总和,权重参考附录1)的比重来控制银行规模和资产投放的领域,如果负债(图表中橙色的部分)也能成为资本,那银行有借助这种可以做负债的资本扩张规模的冲动,资本充足率就形同虚设了。

  所以这种信托优先证券更多是在危机时刻,政府或者具有公共性质的金融机构购买,帮助资本充足率不足的一些银行度过危机的工具,一旦危机过去银行还继续发行,那信托优先证券就演变成了银行扩张规模的工具。

  所以,2010年美国参众两院提出银行资本新规定,规定规模较小的银行将信托优先证券计入资本,但是资产超过150亿美元的银行要逐步在5年内退出。

  那些大金融机构不再能通过发行信托优先证券来增加一级资本,银行不得不改善资产负债表,控制负债的形式来改善资本充足率。

  (二)转股型资本工具:应急可转债(CoCo Bond)

  应急可转债顾名思义就是为“应急”而生的,是在金融危机以后,随着巴塞尔三框架下开始盛行的一种资本补充工具,在约定情况下或者资本充足率低到一定程度以后,银行可以无责地不支付债券利息而将债券强制转化为普通股或者进行债券本金减计。即先补充其他一级资本或者二级资本,达到触发条件的时候(一般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达标或者到达一定期限)转换为核心一级资本。

  具体应急可转债的品种又可以分为很多,根据国家的行情和需要不同发明出不少品种。

  触发点或者损失吸收机制的设置也不同,有单一触发点和多重触发点,当有多重触发点的时候,触发任意一点,损失吸收机制都会被自动启动。

  美国的有形利息增强普通股:2009年花旗银行曾发行,这个工具可以直接补充二级资本,在到期日可转换为普通股,补充核心资本。这个有形利息增强普通股是一个“证券包”,包括一个预付的股票购买合同和分期偿还的次级债,在到期日以前银行需要按期偿还次级债部分的固定利率,在到期日预付的股票合同将自动转换为银行的普通股。如果花旗银行选择提前执行购买合同,投资者有权要求花旗赎回债券。

  荷兰式应急可转债:2010年荷兰银行发过,当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在规定时间内低于7%的时候,该证券面值的75%自动转换为普通股,其余25%按照现金返还给投资者。

  澳大利亚可转换优先股(Convertible preference shares):2009年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曾发行,这种工具直接补充其他一级资本,规定在到期日如果达到一定条件将自动转换为普通股。除下属情况外澳大利亚新西兰银行可转换优先股并不赋予其股东自例行会议上的投票权:

  (1)任何减少银行的股本方案,除了决议同意赎回银行可转换优先股。

  (2)任意一项影响银行可转换优先股权利的提案。

  (3)对批准的回购协议条款的任何决议,除了决议同意赎回银行可转换优先股。

  (4)清盘银行的提案。

  (5)对银行全部财产、业务和企业处置方案的提议。

  (6)未支付股息的任何情况。

  劳埃德银行的增强型资本票据(Enhanced Capital Notes),也称或有资本工具,由劳埃德集团非经营性子公司发行但劳埃德集团提供无条件不可撤销担保,该票据发行时候直接补充银行其他一级资本,达到触发条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低于5%)的时候,则转换为普通股,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如果没有达到触发条件则在发行的10年间按照固定利率派息,10年后银行可以执行看涨期权选择是否赎回,10年后的每一个利息支付日都可以执行该期权,支付利息是美元LIBOR利率加编辑浮动利率。

  塞浦路斯银行可转换一级资本债,期限为永久且5年内不可赎回,5年内票面利率欧元债6.5%,美元债6%,5年以后利率调整,欧元债是Euribor+300基点,美元债Libor+300基点。利息非积累且银行可以自主或者按照央行要求停发利息。触发条件是核心一级资本或者普通股核心资本小于5%的时候,强制转股。

  (三)减记型其他一级资本债(AT1 Bond)

  剔除先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在特定条件下强制转股的其他一级资本债,那些本质上是应急可转债,还有一种其他一级资本债是采取减计的方式来吸收资本,这种债权一般可以分红,没有到期日,由发行银行决定是否赎回债券或在一定期限后偿还本金。

  荷兰银行发过一种可减计一级资本工具,是带减计条款的永续债,发行时补充其他一级资本,固定利率是8.5%,每半年支付一次,5.5年后银行可选择是否赎回,如果不赎回,5.5年以后每5年利率重置为美国国债基准利率+749个基点。当达到触发条件(股权资本比率低于8%或者发行人及荷兰中央银行认为股权资本比率将于近期低于8%)的时候进行永久减计,减计数额是股权资本缺口的一定比例。

  因为不是转股,所以不要求银行上市,这种减计型其他一级资本债的发行门槛更低,非上市银行也可发行。

  综上来看,国外的资本补充工具更多是一种应急性的资本工具,资本充足率的意义是控制银行规模扩张,如果有一种工具可以作为债务发行,同时可以像普通债务一样流通,那它就和普通债一样,成为银行扩充规模的工具,这和资本充足率指标设立的本意背道而驰了。

  但是如果在行情变差,银行盈利情况出现一定问题的时候,规模缩减导致盈利进一步受影响,为了资本充足率达标规模进一步缩减,银行就进入“衰退陷阱”,为了突破“衰退陷阱”,资本补充工具又称为救银行于水火的必要手段。

  所以资本工具,无论是其他一级资本债还是二级资本债,都不是日常流通的普通债券,在金融市场行情不好,银行资本充足率承压的时候可以事从权宜,创新资本工具来帮助银行走出困境。

免责声明:自媒体综合提供的内容均源自自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并获许可。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新浪立场。若内容涉及投资建议,仅供参考勿作为投资依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责任编辑:牛鹏飞




上一篇:从银行中报看债市走向:业务回归本源 风险偏好下降
下一篇:华创证券:多家城投评级下调 市场表现乏力
共和党议员:福西可能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