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 国民待遇成突破口



[摘要] 从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规定了港澳台居民在内地享有的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的政策措施。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同时指出,部分措施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速 国民待遇成突破口

时代周报记者 谢洋 特约记者 刘晋源 发自广州

仅18个月时间,粤港澳大湾区从概念提出到高规格的规划实施,其雏形已经在顶层设计和细则研究的推进中逐渐明晰。

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下称“领导小组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崔世安等人担任小组成员。

“这标志着大湾区规划的某些部分正式步入到实施阶段,领导小组的成立甚至比规划正式出台更重要,”华南城市研究会会长胡刚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作为大湾区的重要一极,广东省也在加速中央政策和规划的落地。

8月19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在广州召开,省委书记李希表示,将严格遵循中央顶层设计,以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着力在提升市场水平、科技创新合作、扩大对外开放、增进民生福祉、推动重大合作平台建设等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

去年两会至今,粤港澳三地之间的区域合作日渐升温,但放在大湾区的框架里,从宏观视角到细则实施上,仍存在着协调统筹和制度壁垒的问题。在诸多专家学者看来,这也是大湾区规划一再延期发布的原因之一。

“粤港澳大湾区在协调层面上,需要一个中央领导小组来统筹,这也是大众期待已久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申明浩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从决策机制的落实来看,领导小组的成立对区域未来的发展规划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湾区”加速落地

在今年两会上,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向媒体透露,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规划纲要的编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并提出在产业发展、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专项规划要加快编制。

7月12日,广东印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粤澳合作框架协议2018年重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共同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一个月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并由国务院副总理韩正担任组长。

“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地位再度拔高,一体化建设也将加快。”胡刚说。在媒体和专家的解读中,这为大湾区规划在今年内正式出台增添了砝码。

在领导小组首次全体会议上,韩正表示,要充分发挥粤港澳综合优势,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可以看出,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基本不变。

一个湾区、两种制度、三种关税区,让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有别于国内外同等级别的合作区域。不过“此次会议实际上代表着大湾区规划在决策机制的突破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申明浩说道。

申明浩认为,在国际经济形势和第四次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粤港澳三地紧密的一体化合作,既是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要求,也是内地九个城市通过港澳的国际营商规则去接轨国际,在新一轮全球化中迎来机遇的需要。“在壁垒障碍和事权分配的面前,会议上发出的信号,便是针对大湾区的远景发展和区域的统筹协调。”

国民待遇:“成熟一项推一项”

“要以让老百姓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好港澳居民证件便利化、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就业、大幅降低粤港澳通信漫游费用等政策措施。”韩正在领导小组会议上表示。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此次领导小组会议上细化了多项港澳居民的便利政策,但对大湾区规划中关于关税等壁垒以及产业深度融合一体化等涉及较少。

“其实也是符合大湾区的设计情况,不可能通过一个规划解决宏观到细节的所有问题。”胡刚说,“推动港澳稳定发展,提供港澳居民便利,解决年轻创业者的诉求,这些事情其实是大湾区建设的初衷。”

隔天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公安部副部长侍俊表示,国务院办公厅即将印发《港澳台居民居住证申领发放办法》,并于9月1日正式实施。从社保、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规定了港澳台居民在内地享有的3项权利、6项基本公共服务和9项便利的政策措施。港澳办副主任黄柳权同时指出,部分措施将在粤港澳大湾区先行先试。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会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更多港人便利优惠政策,将通过成熟一项推一项的方式来逐步实现。“大幅减低港人在粤港澳内的通信漫游费用、简化港澳居民在大湾区内开立银行户口、容许如果香港电子货币包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使用等措施正在研究结果,特区政府会积极跟进,具体落实。”

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局长聂德权也表示,港澳台居民内地居住证与内地身份证使用同一编码系统,不少内地身份证持有者可享有的福利。“前往前海、横琴的香港人,在税务上有特殊安排,通常通过地方政府财政补贴实现,得以让港人实际按香港税率缴税。”

在申明浩和胡刚等专家看来,从人才就业和科研创新到破除行政制度的壁垒,实现各种要素自由流动,是个先后次序的问题。要解决行政壁垒、产业准入等难题,就要从国民待遇入手。

“国民待遇应当是最先开放的,这也是目前大湾区正在推动的。”申明浩说,“港澳作为中国的一个核心区域,率先支持和认可国民待遇这块项目,我想这也是未来趋势,是融入全球国际贸易规则非常好的做法。”

科研人才自由流动背后的一体化逻辑

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以及香港特区政府的相关表态来看,目前首要推动的是两地人员、科研等的自由流动。

港澳的人才、科研优势与内地的市场、产业基础的互补,是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加快人才和科研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大湾区发展的重点。

“我认为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也是非常重要的定位。”申明浩通过研究发现,智能化产业是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而大湾区在这个方面具有一定的产业和科研基础,“一直以来,广东就有将广深及周边城市打造成类似美国128号公路高科技产业带的想法。如今在大湾区规划下,提出建设广深港澳的科技创新走廊,实际上就是将港交所的金融资源、香港高校的科技资源与珠三角城市制造业基础融合起来,从而发挥更大的价值。”

目前香港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对创业生态造成了挤压,高科技产业乏善可陈,仍然存在优化产业结构的问题。但凭借其资本地位和地理区位优势,香港仍在大湾区中举足轻重。

申明浩介绍,近年来,广东的FDI(外商直接投资)百分之七八十都是从香港引进,“以大疆为例,香港在广东落户的科研企业则提供了许多成功的范本”。

长期以来,内地科研资金难以落户香港的难题也得到了解决。今年5月份,全国政协副主席、前科技部部长万钢向媒体透露,从去年9月底至今年4月间,中央财政经费已分四批实现“过河”拨付到位。国家科技部副部长黄卫也曾在5月向媒体表示,长期困扰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体制、机制、障碍已经突破。

可以预见,随着未来香港与内地科研一体化的加深,形成互补,也可以方便两地学者进行联合科技攻关,对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打造也是利好。

“随着更多细则的出台,大湾区也将迎来发展新契机。”申明浩总结道。

共和党议员:福西可能弊大于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