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在搜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香港需构建更完善的科创生态体系



湾区科创先锋之香港科创人才攻坚战

港科大是香港第一所提出要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给予教授和学生最大的空间和足够的经济支持,同时尊重独立性,尊重原创性,尊重不同的想法。科大从创校起就强调多元化,多元化是学校立足的前提,多元化让社会、文化更开放。大家的意见、想法、做法不同,相碰撞时才会更具创新。

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际级研究型高校的支撑,香港则是大湾区中著名的高等教育重镇,根据英国高等教育资讯和分析数据提供商QS的2018世界大学排名,前50名中香港占了4席。

如何培养出更多顶尖的大湾区人才?在科创领域香港如何与大湾区其它城市开辟更好的合作路径?怎样看待研究型大学的角色以及与科创产业之间的互动?带着这些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独家专访了刚刚上任不久的香港科技大学新一任校长史维。

史维成长于台湾,20岁便赴美求学。他在密歇根大学取得了博士学位,是美国空军研究室的前首席研究员,全球第一条计算机研发的飞机引擎燃烧室的方程式的发明者,曾任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讲座教授及航天工程学系系主任。他于2010年8月入职香港科技大学(简称科大),任科大首席副校长以及科大机械及航空航天工程学系讲座教授,今年9月1日,他正式成为香港科技大学第四任校长。

作为一所成立不到30年的年轻高校,香港科技大学的迅速崛起,被誉为“香港的奇迹”,在近五年来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一直稳定保持在前五,更曾于2013年夺冠,而在今年的“泰晤士全球年轻大学排名”中,香港科技大学位列世界排名榜首。近年来,港科大也先后孵化出了固高、大疆、李群自动化、逸动科技等多家在业界乃至全球有重要影响的高科技公司,是粤港澳大湾区高校中进行科技创新以及产学研结合尝试的佼佼者。

谈及港科大取得的瞩目成就,史维总结,港科大的定位一直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对教授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向世界上的一流大学看齐,致力于发展尖端科研,并给予教授、学生非常广阔的空间与足够的支持,鼓励他们进行创业创新。在史维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对港科大和整个香港来说都是宝贵的机遇,有利于高端科研人才的集聚和大学科研成果的迅速产业化落地,更有利于香港构建健康完善的科创生态体系。

研究型高校为大湾区科研创新提供原动力

《21世纪》:香港科技大学作为一所年轻的大学发展相当迅速,而近几年也孵化出了大疆等高科技公司,《创科发展,人才先行――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人才发展策略建议》指出目前香港乃至整个大湾区最紧缺的人才就是科技型企业创始人类型的人才,在发展高等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香港科技大学有哪些经验值得分享?

史维:“国际化”一直是港科大最基本的定位,创办之初港科大就到全世界各地“招兵买马”,现在我们的教授中只有很小比例的香港人;我们对教授录用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向世界一流大学看齐。香港本身是国际城市,我们充分享受了这一优势,来自美国、欧洲的教授过来都很容易适应。而我本身在来港科大工作前也并没有在香港工作、生活过,正是港科大良好的学术环境、丰富的科研资源以及国际化的定位吸引了我。

港科大是香港第一所提出要建研究型大学的高校,在学术研究方面我们给予教授和学生最大的空间和足够的经济支持,同时尊重独立性,尊重原创性,尊重不同的想法。科大从创校起就强调多元化,多元化是学校立足的前提,多元化让社会、文化更开放。大家的意见、想法、做法不同,相碰撞时才会更具创新。

我们对教授的考核体系主要分为三个方向,一是研究,二是教学方面的表现,三是服务,包括社会服务,做技术转移就是其中一种方式。每一位教授定期接受评审,三方面的比重分别占40%、40%和20%,教授每周可以有一天从事校外的工作。我们的教授和学生,如果有技术转移的机会,想要创业,会得到很好的平台和支持。

港科大致力于发展尖端科研,促进创业创新。港科大建立了世界级创业实践王牌平台――香港科技大学百万奖金创业大赛,自2011年成立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为人熟知的大疆无人机、云洲无人船就是该项大赛的第一届参赛项目。

而大疆等科技公司的成功孵化也并不能只归功于香港科技大学,如果没有深圳这样好的产业环境、科技成果落地条件,大疆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无疑将为这一片区的科创发展注入勃勃生机,香港科技大学作为研究型高校,也将为整个大湾区提供科研创新的原动力。

《21世纪》:目前香港要建国际科创中心,有哪些瓶颈需要突破?对于此前有关香港的科创氛围不够浓厚的观点你如何看待?

史维:香港需要构建更完善的科创生态体系,要在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大环境上对科研创新更加重视。香港在法律、知识产权保护、国际金融方面的优势有目共睹,但目前香港大部分的科创集中于在大专院校的科研,而中游的技术转移以及下游的工业创新仍然比较缓慢,除了政府要在中下游加大资源投放,也需要工业界、商业界更加积极地对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创生态链。

目前我很欣慰地看到这一届特区政府为了鼓励科创已经实施或计划实施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政策,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鼓励科研创新发展,相信未来香港在科研创新方面一定能有更大的突破。

建议大湾区各地科创错位发展

《21世纪》:在科创领域香港如何与大湾区其它城市开辟更好的合作路径?

史维:香港受限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经济形态比较单一,大湾区的建设可以让香港的创新创业在更丰富健康的经济形态下发展,有助于科技初创企业的成长。

香港所欠缺的中游的技术转移以及下游的工业创新在部分内地的大湾区城市已经发展得很好,香港自身的生态链构建不可能一蹴而就,可先借助内地的力量。目前港科大就已经与华为、滴滴、华大基因等众多内地的顶尖科技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

而香港不仅仅可以担任窗口的功能,更可作为一个试验田存在。因为香港有与国际接轨的法律制度和市场环境,有走出去想法的内地科创企业可以把香港作为检验自身是否能适应国际市场的“试金石”。

此前,中央科研资金已经能够“过河”香港,我认为未来香港的资金也应该能“过河”到内地。香港有一个科技创新基金,就可以开放给内地的科技企业一起申请。香港与内地在打造科创中心是一种互相需要,共同成长的关系。

此外,在大湾区其它城市建立分校也是未来香港从高校层面与内地开展合作的新路径。

目前香港和中央都在科创合作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大湾区各个城市,不可就根据这些政策就完全形成一体。我建议在科创方面各城市可以错位发展,资源共享,比如说共建大湾区人才库等,形成一个竞合的良性体系。

港科大内地分校将跟本校学科交叉

《21世纪》:那么香港科技大学是否有相关在大湾区建设分校的打算呢?如何保证分校的办学质量?此前有观点提出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你如何看待?

史维:香港科技大学已经初步计划在广深港高铁庆盛站(位于广州南沙)旁建立分校,办学模式将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分校有区别,前期只设研究生院,希望能通过分校的设立增强科大本校欠缺的部分。

分校将与本校在学科上交叉,本校区将继续保持电子工程、数学等港科大基础优势学科的研究,而分校未来有望专注于大数据、自动化、高等材料、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以此让分校与本校发挥协同效应,促成学生以至香港与大湾区内城市的良性互动,创造双赢。

在人员的配置与流动方面,我们本校和分校对教授和学生的招聘招收会采取相同的标准,而马上广深港高铁的开通,将庆盛站与香港的距离缩短到一个小时以内,未来本校与分校之间的人员也将是相互流通的。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联合大学的建设,我认为倒不一定要强调这个“联合大学”的概念。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深入,内地与港澳高校之间的合作一定会更加密切,应该让高校之间自由发挥,自主地开展合作,如果所有大湾区内的高校都要参与这个“联合大学”的建设,那么很多时间就会浪费在沟通或者政策制定方面了。

共和党议员:福西可能弊大于利